一、概念
二、器械
三、操作要點
四、臨床操作中的術后療效評價
五、口內(nèi)各區(qū)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的技術概要
1 牙周袋的病理環(huán)境----牙周治療的重點部位
病理性加深的齦溝:
內(nèi)壁潰瘍的上皮襯里
根方JE
病變根面:齦下石菌斑感染(LPS松散粘于根面) ,持續(xù)與宿主抗爭。
2工作內(nèi)容:
去除根面LPS—消除感染
干擾或去除根面生物膜
去除根面齦下石:表面菌斑,妨礙清潔,利于細菌定植,吸附內(nèi)毒素,影響PD。
3目的----創(chuàng)造與牙周組織生物相容的環(huán)境。
齦下刮治術:用比較精細的齦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內(nèi)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。
根面平整術:同時刮除牙根表面感染的病變牙骨質(zhì),并使部分嵌入牙骨質(zhì)內(nèi)的牙石也能得以清除,使刮治后的根面光滑而平整。
牙周器械包括三部分,即柄、干和工作端
工作端:匙形
斷面:半圓形
工作刃:一側或兩側
頂端:圓形
柄的粗細
頸的角度
頸的長短
工作端的大小
工作端的角度
頸的角度
頸的長短
工作端的大小
匙形刮治器工作端的角度:
通用刮治器
面特異型刮治器如Gracey刮治器
鋤形刮治器:
根面銼:
探查:袋形態(tài)深度,牙石量和部位
選擇器械:合適,銳利
器械的握持:改良握筆式
支點:穩(wěn)
器械的工作技術
器械的運動技術
根面平整及效果探查
尖探針在根面上探診,改良握筆式握持。
針到達齦溝底或袋底。
動作:即推動與提拉。
方向:垂直向和斜向探查。
探針最末梢部分必須貼近牙面,尤其鄰面。
探鄰面,從唇頰或舌腭進應超過鄰面一半 。
工作端大小的選擇
型號的選擇:原則是能與牙面貼合。
通用型匙形器與Gracey匙形器的區(qū)別
型號的選擇:
通用型刮治器刀葉呈一個向上的曲面,Gracey刮治器刀葉有向上和向一側兩個曲面。
型號的選擇:Gracey的型號。
1~2*適用于前牙區(qū);
3~4*適用于前牙區(qū);
5~6*適用于前牙區(qū)及前磨牙區(qū);
7~8*適用于后牙區(qū)頰舌面;
9~10*適用于后牙區(qū)頰舌面;
11~12*適用于后牙區(qū)近中面;
13~14*適用于后牙區(qū)遠中面。
常用5~6#、7~8#、11~12#、13~14*四支。
常規(guī)Gracey匙形器的型號。
其他改良的Gracey匙形器的型號。
其他改良的Gracey匙形器的型號。
改良的Gracey匙形器與標準型號的對比。
Gracey匙形器的使用原則
(1) 確定刀刃。
正確
不正確
(2) 器械頸末端與牙面平行----工作角度則正確。
(3)口內(nèi)指支點:中指和無名指復合支點
(4)上頜后牙:口外手支點或下頜口內(nèi)支點
(5)用工作端的末端1/3刃,并與牙面始終貼合
(6)使用腕—前臂力。
臨床上器械握持方法有三種:
1.執(zhí)筆式
2.改良執(zhí)筆式
3.掌拇式
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的器械多采用改良握筆式握持。
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支點(盡量用此支點方式)
改良握筆式握持中指或無名指與中指復合支點置于鄰牙
口內(nèi)對側支點
支于切牙區(qū)治療同頜對側牙
口內(nèi)對頜支點
支于下牙治療上牙
口外手支點
掌心向上法
右上后牙指背支于右下頜外側
掌心向下法
左上后牙指腹支于左下合外側
手指輔助支點
口內(nèi)指-指支點
食指加強支點
拇指加強支點
工作端調(diào)整技術:將工作端貼抵牙面,建立器械與牙面和軟組織之間正確關系的方法。
使用工作端前1/3
前1/3始終與根面接觸
2.工作刃—牙面成角技術:是指建立器械工作端與所檢查或治療牙面正確的工作角度的方法。
刃面成角
3.側壓力技術:
過小----難以刮下牙石,甚至會刮光牙石表面。
過大----會造成根面劃痕。
刮除牙石時所需側壓力較大,一般用中或重力
牙石刮下后,側壓力要逐步減小。
平整根面時,只需用輕側壓力。
1.運動方向:
由推動與提拉兩種基本手法(提拉更安全)
工作刃運動方向包括垂直向、斜向和水平向(主要使用前二)。
2.運動幅度:
刮治所需力較大----刮治幅度一般應?。?span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word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font-family: Calibri;">2mm)
由袋底向袋口移動,器械不可超出齦緣范圍。
3.用力方式:
盡量使用腕—前臂轉動產(chǎn)生的爆發(fā)力,
避免使用屈指運動力----避免層層刮削牙石。
4.刮治的連續(xù)性:疊瓦式刮治
連續(xù)不間斷、按一定次序、不遺漏、有重疊
刮除軟化病變的牙骨質(zhì)、平整根面、到根面光滑堅硬為止。
避免刮除過多牙骨質(zhì)使牙本質(zhì)暴露,以致出現(xiàn)敏感。
完成后用探針檢查根面光潔度。
檢查有無碎片遺留及肉芽組織。
沖洗,輕壓袋壁----利于止血和組織再生。
術后4周內(nèi),不宜探牙周袋,4周后仍有探診出血:
----有殘留牙石;
----患者菌斑控制差。
對患者組織評價要慎重。不要單純?yōu)榱斯饣磸凸沃?,而更主要是看組織的反應。
1.口內(nèi)支點法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側位或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平臥正面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磨牙遠中面可采用間接視野。
(4)組織牽拉:非工作手示指或口鏡牽拉頰部組織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2.口外支點法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側位。
(2)患者位置:平臥正面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用非工作手示指或口鏡牽拉頰部。
(5)支點:口外手支點、掌心向上。
1.示指附加支點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平臥、面部右轉30度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非手術手指牽拉頰部或不牽拉。
(5)支點:示指附加支點。
2.口外支點法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前位或右側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部右轉30度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間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無。
(5)支點:口外手支點,掌心向上。
1.近術者面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后位。
(2)患者位置: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非工作手示指牽拉上唇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2.遠術者面(圖)
(1)術前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非工作手示指牽拉上唇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1.遠術者面(圖)
(1)術前位置:右后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非工作手示指牽拉上唇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2.近術者面
(1)術者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或右轉30度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間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無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1.口內(nèi)支點法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后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部右轉30*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口鏡牽拉頰部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2.口外手支點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側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部右轉30‘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口鏡牽拉頰部。
(5)支點:口外手支點。
1.輔助支點法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部左轉30度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無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對頜支點,示指增強支點。
2.常規(guī)支點法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側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部右轉30°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無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1.后位法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后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或右轉30度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口鏡或非工作手示指牽拉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2.前位法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或右轉30°角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非工作手示指置于齦頰溝牽拉頰部及下唇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(1)術者位置:右側位或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和間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口鏡牽拉舌體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1.近術者面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非工作手示指或拇指牽拉下唇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2.遠術者面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后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非工作手示指牽拉下唇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1.近術者面(圖)
(1)術前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間接法或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口鏡推擋舌尖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2.遠術者面(圖)
(1)術者位置:右后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間接法或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口鏡推擋舌尖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(1)術前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口鏡或非工作手示指牽拉頰部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
(1)術者位置:右前位。
(2)患者位置:面向正前方。
(3)照明及視野:直接法。
(4)組織牽拉:口鏡推擋舌體。
(5)支點:口內(nèi)常規(guī)指支點。